小三江土地庙迁建-江灶村作者:韦世飞
清朝初,连山县小三江的江灶村土地庙大约建于1号位置,坐东向西。清末民初将土地庙迁至大约2号位,坐南向北。在民国末共和国初期,将土地庙迁建于大约3号位,坐丁向癸兼未丑。共和国时期将土地庙迁至4号位,现在初拟定将土地庙迁建于5号位,准备座庚向甲。
土地庙,在南方也有称为福德庙、伯公庙,为民间供奉土地神的小庙,在我国各地乡村大多会自发建立的小型建筑,华人群居之地多有供奉土地神的现象。土地庙高度一般不超过正常房屋的高度,细小的则用1、2块石头立的不足1平方米,大的则十几平方米不等。
春秋战国时期约以25户为一社,每社建立社坛一所,祀奉本方土地神,汉武帝时将“后土皇地祇”奉为总司土地的蕞高神。土地神,又称福德正神、土地公公、土地公、土地爷、后土、土正、社神、土伯等。土地是为国民社稷之根本,神祇实乃玉皇大帝之命官。乡村民众日常生活中的事情都归他管,旱涝天灾、水火人祸。村里有新生的婴孩,要到土地庙祭告。兴土动工建造各种房屋,要到土地庙拜一拜,粮食丰收,要到土地庙拜一拜,嫁姑娘娶媳妇都要拜一拜土地公。直到人死发丧,棺材入土之前也要抬着去土地庙前走一遭。让神灵见证一个人的生老病死,仿佛只有在土地公那里留了底,生与死都才能安稳。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有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保生老病死之意。
土地神源于远古人们对土地权属的崇拜。土地能生五谷,是人类的“衣食父母”,因而人们祭祀土地。土地庙作为人们集中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自然随之兴盛起来。华人许多地区的习俗,每个人出生都有庙王土地所属的土地庙,类似于每个人的籍贯;人去世之后行超度仪式即做道场之时都会获取其所属土地庙。
版权声明:本文由清远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