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過億“造血”扶貧更扶自立
中國共產黨新聞24小時滾動新聞
在禪城區幫助下,清遠市清新區龍頸鎮佛市村小學終於有了電腦室。資料圖片
12月10日,在禪城區社保局的幫助下,清遠市清新區龍頸鎮佛市村小學終於有了電腦室,這裡的大部分小學生對電腦室裡面的機器感到十分新鮮,學電腦是他們從未有過的體驗。
這只是禪城區幫扶清遠貧困村諸多故事中的一個縮影。從2009年開始,隨著扶貧“雙到”工作的開展,禪城與清新就像兩兄弟一樣,變得關系緊密、唇齒相依。而2013年,禪城區幫扶清新縣邁進了另一個階段,2013年到2015年,禪城區新一輪扶貧工作的重點對象為清遠市清新區內村集體收入低於3萬元、村民平均收入低於5623元的4個鎮26條貧困村。幫扶貧困人口2877戶共8226人,分別分布在石潭、浸潭、禾雲、龍頸四個鎮。
截至今年10月,禪城在清新縣26個村總共投入了約14704.16萬元(村均566萬元),重點用於扶持貧困戶發展生產增加收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改善村容村貌、扶持改建住房和助醫、助學等。據悉,今年26個貧困村的集體經濟收入可達到5萬元以上,實現貧困戶年人均收入6000元以上。
清新縣的窮山區在3年的被幫扶過程中,將逐步實現蛻變。
今年是2013年到2015年新一輪扶貧工作的蕞為關鍵之年,身扛“雙到”扶貧“大旗”的禪城區副區長梁炳軍在今年初就已定下任務,今年的扶貧“雙到”工作將以扶貧項目建設為抓手,創新幫扶模式,“輸血”與“造血”相結合,提前一年實現對口清新區4個鎮26條貧困村集體收入要穩定在5萬元以上,貧困戶人均收入預期要超過5000元的脫貧目標。此外,今年上半年,區內各幫扶單位應啟動不少於1個村鎮經濟項目建設。
然而,工作人員在調研時發現,清新縣的這些貧困村因土地開發指標限制,以及地理位置偏僻等原因,多數貧困村缺乏村集體資產收益。而如果是開辦集體企業尤其是種養等農業集體企業,風險極大,難以投資。這些貧困村面臨的經濟發展瓶頸亟需進一步打開。
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派駐扶貧干部駐扎各貧困村是“雙到”扶貧的头部步。來自禪城各部門的精銳骨干陸續來到各貧困村成為駐村干部,對各村具體情況進行了了解,並深入到每戶貧困戶家中進行走訪,做好建檔立卡工作,為接下來的工作打下基礎。
據悉,駐村干部結合清新縣各村的特點和每戶貧困戶的具體情況,制定了村、戶的三年幫扶總規劃和年度幫扶計劃。如今,禪城區不斷對清新縣26個貧困村投入“造血”資金,如今已投入10521萬元用於集體經濟的發展。
“這筆資金分別入股清新區扶貧基金、清新鑫河電鍍有限公司等單位,使村集體經濟在10年內穩定實現每年5萬元的收入。”禪城區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表示,禪城因地制宜,以推進集體經濟增長為著力點,實施多項幫扶舉措,達到產業扶貧的效果。
對於禪城來說,“雙到”扶貧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捐錢捐物“輸血”,在此地建立長效機制,通過授之以漁的方法使村集體與村民自主“造血”,才是禪城區“雙到”扶貧工作的蕞終目的。
此間,禪城在清新的貧困村中大力發展傳統企業,通過產業提升,吸引村民入股的形式,提高村民收入。
據介紹,禪城區交通局駐布田村工作組,依據該地區山地面積較大,村民一直有種竹的傳統,經過充分調研和市場分析,向區扶貧辦申請了6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發展村裡的竹制品加工業。其中,20萬元用於將村裡的舊有廠房改造為竹制品加工工廠,40萬用於購買竹制品加工設備,然后以每年8萬元的租金將廠房、設備統一出租。另外投入6.5萬元用於成立布田村農民竹子專業合作社,支持鼓勵村民種植竹子並出售給村竹制品加工廠,增加收入。項目投產后,一方面每年給村集體經濟帶來8萬元的收入﹔一方面帶動了村民增加收入,預計種竹村民每戶可增收3000元以上。
而開展鄉村旅游扶貧項目是禪城另一產業幫扶的“法寶”。禪城目前已與佛山禪之旅有限公司合作,簽定旅游服務合同,加大支持幫扶村開發“金龍洞”等旅游項目。如今已經投入30萬元建設金龍洞景區,每年預計可取得保本收益3萬元。另外,禪城投入40萬元入股“客家山庄”項目,通過旅游飲食服務一條龍開發形式,每年可保底獲得7萬元回報,十年后可選擇續約或者取回本金。此外,通過在景區設農貿市場等多種方式,村集體經濟投入規模可達到120萬元,每年保底收益為12萬元。
農民專業合作社一直以來在廣大農村中起到內聯農戶、外聯市場的作用。幫助貧困村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規模經營、集約經營開展農業生產,禪城一直在探索這一路徑。
目前,禪城區已幫扶貧困村成立了6個農產業種植專業合作社,採取“合作社+社員”的“合同制”模式,與社員簽訂保底價收購合同,為種植戶統一引進優良品種,提供一定的生產資料和技術指導與培訓,並由合作社負責保障市場銷路。
石湖村的種養合作社無疑是一個絕佳的范例。石湖村種養合作社正式投入運營以來,通過“農戶—合作社—社會”的生產銷售鏈條,讓個人和集體同時走上致富之路。
據介紹,石湖村地處清遠高山地區,該地區具有中草藥所需要的自然氣候和水土環境。根據農業專家的分析和確定,經相關人員和合作社共同討論研究,禪城的扶貧隊伍決定為該村引入中藥材黃梔子。
今年石湖種植了100畝黃梔子,共計投入資金9.4萬元。在幫扶單位和合作社的協助下,現已由部分貧困戶和村民自願全數認種。幫扶單位同時還牽線幫助合作社與藥材收購公司簽訂銷售協議,保障了農作物的銷路,促進了村集體和村民的經濟收入。
想方設法為農民打開銷路是駐村干部的又一艱巨任務,石湖村駐村干部利用所學專業知識成立網上農產品淘寶店,在網上銷售中草藥,創新扶貧思路,使村集體經濟每年穩定達到8萬元以上收入。目前石湖村已經成為了清遠市扶貧改革示范村之一。
禪城區社保局設“一戶一策”幫扶佛市村
12月10日對於清遠市清新區龍頸鎮佛市村小學的孩子們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好日子,禪城區副區長梁炳軍帶領幫扶工作組來到佛市村開展“智力幫扶”活動,向佛市村小學贈送了20台台式電腦,並為學校的“電腦室”揭牌。此前從未接觸過電腦的孩子們終於如願以償“觸網”。
事實上,自2013年6月開始,禪城區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開始對口扶貧佛市村,經過一年半的幫扶,被幫扶貧困村及貧困戶都迎來了不少的改變。
自禪城區社保局的駐村工作隊駐到該村以后,通過廣泛的摸查,制定了“一戶一策”。從2013年至今,禪城區社保局在該貧困村總投入超過583萬元,大力支持村集體經濟及貧困戶的增收。
據介紹,駐村干部一來到該村,就敲定了“豐藝陶瓷廠”為村集體經濟項目,村委會入股投資該企業50萬元,確保連續十年每年為村創收5萬元。該部門幫助貧困村投入30萬元成立以“基地+合作社+農戶”為合作模式,以養殖家禽、種植有機蔬菜為主體的專業合作社,為貧困戶及其他村民經濟發展提供了平台。
“剛來到佛市村時,村民在危樓辦公,有30戶貧困戶住著危房,村民很多時間能做的就是打麻將,還往往為了一點小事爭爭吵吵,給人的感覺就是沒有朝氣。學校教學連一台像樣的電腦都沒有。”在禪城區駐村干部的印象裡,佛市村一切都是那麼的原始。
從改善佛市村的精神面貌入手改變村民的生活成為扶貧的另一個關鍵。
為了改善佛市村村民的業余生活,禪城區社保部門今年給佛市村配備了一套音響。佛市村村委會婦女干部表示,天氣晴好時,村民們每晚都會自發到村委會辦公樓前的空地跳廣場舞。“每天晚上都有很多人,村民的生活也不再單調,跳廣場舞也不再是城裡人的‘專利’啦!”
在駐村干部的努力下,佛市村終於有了自己的籃球隊及廣場舞隊。通過幫扶單位對村民開展的心理戰,不少以前專注打麻將的村民,都到了廠裡工作。
據介紹,禪城區社保局對該村的117戶貧困戶,實行“一戶一策”的分類幫扶管理辦法,制定了三年幫扶總規劃及每一年度的幫扶計劃。到今年底,幫扶的貧困戶人均年收入將達到8000元以上,脫貧率達到100%。
貧困戶今年人均收入將超過6000元
自2013年6月啟動新一輪幫扶工作以來,禪城區按每村100萬元的額度落實幫扶資金,並及時派出37名駐村干部和駐區工作組2名干部到清新區開展工作。
一年來,經過該區各幫扶單位共同努力,各項工作一直走在前列,並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目前禪城區幫扶的26個貧困村全部發展落實集體經濟項目,扶貧資金使用率達到94%。截至2014年10月,26個村總共投入約14704.16萬元(村均566萬)。重點用於扶持貧困戶發展生產增加收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改善村容村貌、扶持改建住房和助醫、助學等。
今年26個貧困村的集體經濟收入可達到5萬元以上,實現貧困戶年人均收入6000元以上。
學習有聲:今年兩會我被這個聲音“圈粉”了!
@所有進城務工人員,總書記有一段語音給你!
全面從嚴治黨,習近平兩會強調了這些關鍵詞
圖解:習近平在兩會上的連珠妙“喻”
五年間習近平去的头部個“團組”是哪些?
回顧:五年來習近平的“兩會金句”
習近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
高清圖集:二月習近平精彩鏡頭全紀錄
習近平2018年春節團拜會講話十大金句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呼叫中心ENGLISH
鏡像:呼叫熱線服務郵箱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証B1-20060139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証(廣媒)字第172號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証 京網文[2017]9786-1126號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証(京)字258號京ICP証000006號京公網安備008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版权声明:本文由清远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