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七拱镇构建“123机制”闯出旱地西洋菜产业发展新路径
走进清远七拱镇学发公祠旱地西洋菜示范基地,只见成片郁郁葱葱、长势喜人的西洋菜簇拥在连片平整的土地中,工人们手脚麻利、动作娴熟地忙着采收西洋菜,摘菜、装箱、称重,一道道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放眼望去整个基地呈现一派丰收繁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七拱镇和平村委会大禾岗村旱地西洋菜种植基地
11月10日上午,七拱镇在学发公祠前举行旱地西洋菜开摘仪式,七拱镇党委、政府领导,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镇、村相关干部,运营企业、经销商代表等参加开摘仪式。七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黄绍雄介绍了学发公祠旱地西洋菜示范基地的投资建设、运营管理、产出效益等情况,并宣布旱地西洋菜正式开摘!今年以来,七拱镇党委、政府积极作为,抢抓机遇,通过创新“一立二解三促进”发展模式,扎实推进旱地西洋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树立产业“一标杆”,突出示范带动作用
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扎实推动落实阳山县“五大农业产业”发展战略,七拱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综合分析研究地理位置、交通便利性、水资源、劳动力等多种因素后,在和平大禾岗村学发公祠前建立了一个180亩的旱地西洋菜种植示范基地,形成一个示范带动一片的整体效果,闯出一条旱地西洋菜产业致富的“新路径”。
创新发展模式,解决投资运营“两难题”
在发展旱地西洋菜种植产业的起始阶段,七拱镇面临着两大难题——谁投入?谁运营?经过多次论证研究,七拱镇理清发展思路,实行政企合作,引入专业化管理团队,破解投资运营发展难题,顺利推进旱地西洋菜种植各项工作。
实行政企合作,解决“谁投入”的问题。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工作要求,七拱镇旱地西洋菜产业基本形成了“政府+企业”建设模式,政府统筹使用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资金及农业产业扶贫资金等专项资金按照60%比例投入基地建设,企业按照40%比例投入资金,一方面减少镇财政资金投入比例,分散投资风险;另一方面吸引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和农民投身到产业振兴事业当中,推动产业兴旺促乡村全面振兴。目前示范基地累计投入120多万元,主要用于土地租金、整地、购买种苗以及建设先进的自动化喷灌系统等,接下来还将继续投资建设仓储冷库、智慧化农业设施等配套基础设施。
引进专业技术团队,解决“谁运营”的问题。旱地西洋菜示范基地建好之后,由于投资企业缺乏种植管理的经验,面临着“谁运营”的难题。经过多次商谈,采用聘请方式引入清远市沃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基地的日常运营管理工作,产品销售获得收益后按0.15元/斤的标准支付运营管理费用,此模式大大提高了运营主体的积极性,提升旱地西洋菜示范基地种植管理水平。
强化带村益农,“三促进”推动富民兴村实效
联农益农,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旱地西洋菜种植示范基地建成运营后,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多种形式的增收渠道。一是农户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把土地租给经营主体,每年挣取稳定租金;二是旱地西洋菜种植、采摘需要大量劳动力,联农带农可达50户以上,可有效促进村民增收,实现“家门口就业”;三是结合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探索“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将西洋菜示范基地划定一个区域,交给有想法、肯干事的农户承包管理,收成后按收益情况获取“分红”,从而激发农户干事创业的热情。
权益分配,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发展产业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有效实现形式之一,七拱镇不仅将财政资金投入建设的相关配套设施确权为村集体固化资产,还将获得的60%利润收益按比例动态分配给村,预计每年平均可为各村增收约10万元,有效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农旅融合,促进镇域高质量发展。七拱镇充分挖掘学发公祠、潭村古村落等历史文化资源,在周边引入主体建设了阳山禾田童画民宿等精品民宿,引入专业文化公司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在示范基地附近建设大禾岗村艺术民宿·文旅公园,并进一步发展西洋菜采摘体验、农家乐等文旅活动区,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促进镇域高质量发展。
文、图 记者 李程 通讯员 李伟杰
版权声明:本文由清远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