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芳华·2】飞来峡口的那片旧址跳跃的阳光飞驰的高铁以及永不消逝的传奇……
原标题:【清远芳华·2】飞来峡口的那片旧址,跳跃的阳光,飞驰的高铁,以及永不消逝的传奇……
昨天,清远广播电视台推出了国庆特别策划《清远芳华》头部集,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其中,有一部分章节提到了清远氮肥厂,这个当年作为“清远经验”发源地之一、被寄予清远工业梦想厚望的企业,在连续亏损9年后,终于开始扭亏为盈。阅读详情
今天,让我们继续沿着这一轨迹,进行回望和思索,体验当时的清远氮肥厂和清远17家国营企业在改革的探索中所经历的传奇。
他们拎着脑袋去改革 “超计划利润提成奖”诞生
1978年7月,氮肥厂召集工厂高层、技术员开了一次会议, 数日难眠的党委书记曾国华提出用奖励的办法来提高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以扭转工厂亏损的境况。
奖项的钱从哪里来?厂里卖煤渣废料攒下来的5万元被 “抠”了出来。奖励采用“综合奖”的方式,先给大家定产量、安全生产指标、质量指标,任务完成就加分,不能完成就扣分。分数对应奖金,充分体现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原则。
原清远氮肥厂厂长王昌浩:把职工的切身利益同工厂的效益密切挂钩,所以职工的积极性都大大提高。
“综合奖”开始试行,但厂领导心里极其不安,在1978年之前,发奖金随时会被批斗,他们这样做等于拎着脑袋去改革。没想到,担忧未退,成效却出来了。在这招之下,懒散懈怠消失得无影无踪,就连以前机器坏了没人修的状况都改变了。
原清远氮肥厂职工 向计妹:后来有了奖金,关系到他们的利益,所以一定要把生产搞上去,奖金才拿得多,仪表一坏了,他们马上叫我们去修。
原清远氮肥厂厂长 王昌浩:他就不会说上班偷懒睡觉,看小说,做其他事情,这些现象都比较少了,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飞来峡口,清远氮肥厂旧址。阳光在草丛间跳跃,高铁在不远处飞驰……
许多人不知道40年前,这里曾经人声鼎沸,厂房林立,密如蛛网的管道编织了一个大型的清远氮肥厂,生产搞得如火如荼。
1978年8月份在“综合奖”试行前的13天,这个企业还处于亏损,亏了3.2万元,但是试行以后的18天,不仅补回了亏损,全月还实现了盈利3.5万元。
这是氮肥厂投产9年来头部个月实现盈利。但大家很快发觉,老是靠卖煤渣废料的钱来发奖金不是长久之计,要让积极性高的工人每个月都能拿到奖金,只能在体制上、机制上进行改革。这时候,农村“包产到户”开始萌芽,看到周边的洲心农民已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人提出了建议。
时任清远县经委办公室副主任 杨伟基:县经委计划财务科一个副科长、会计师林耀嵩大胆提出来的,可不可以从有利润的企业中抽出一部分作为奖金发给工人。
这就是后来的“超计划利润提成奖”。氮肥厂和县经委的骨干们将想法向县委书记陈国生和主管工业的革委会副主任高占峰汇报。没想到和县领导的想法不谋而合,原来县里看到氮肥厂短时间内起死回生,也萌生了这个念头。他们准备用这个办法背水一战,完成当年的生产任务。但陈国生还是交代县里先试点,期限是一个星期。
时任******清远县委书记 陈国生:1978年10月份开始,县委同意经委在氮肥厂等四个厂试点。
试点工作开始了,“超计划利润提成奖”能否在四间试点工厂开花结果呢?请继续留意收看明天的《清远芳华——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之“清远经验”第三集。
▌南方日报:清远经验开启全国工业体制改革先河
关于清远氮肥厂的模式经验,南方日报曾于2013年推出重磅报道,这里节选一部分,以飨读者——
1966年下半年,在白庙北边山坡上,当时的清远县委县政府投资兴建了清远氮肥厂,于1970年4月2日建成投产,生产碳酸氢铵(简称化肥),年产能1.2万吨,工人400人左右。
建厂初期至1978年,是氮肥厂经营的一段黑暗期。这段时期整个国家经济还是按照计划经济体制运行。企业普遍存在吃“大锅饭”现象,企业缺乏自主权,职工生产积极性不高。从1970年至1978年9月,氮肥厂连年亏损。
这一困境在1978年出现了转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暖风在神州大地上吹拂。当年7、8月份左右,工厂党委书记曾国华召开工厂高层、技术员会议,大胆提出用奖励的办法提高职工生产积极性,扭转工厂亏损的境况。
于是,大家围坐在一起,商量可行的操作办法,蕞后提出了“记分计奖”的办法——给大家定产量、安全生产指标、质量指标,超出任务量加分,完不成任务扣分。方案试行之后,干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产量迅猛增加。据资料记载,氮肥厂试行前13天亏损3.2万多元,试行17天,不仅补回了前13天的亏损数,月终还盈利3.5万多元。“记分计奖”实行一个月后,工厂也马上兑现了奖励办法。按照奖励办法,完成任务的工人每人每天奖励1.2元,一个月奖励36元。
1978年10月,为扭转县里企业亏损状况,调动工人劳动积极性,在总结清远氮肥厂“记分计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农业大包干”做法,清远县首先在清远氮肥厂、磷肥厂、水泥厂、农机厂四个厂推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超计划利润提成奖”收效明显,1979年氮肥厂开始扭亏为盈,盈利161万。
清远全县推广“超计划利润提成奖”被认为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首发之作。为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活力,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在鼓励县企业推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后,县工业交通系统实施了第二次“大动作”。
1979年4月1日,清远县开始实施工业交通管理体制改革,撤销了县各工交局,由县经济委员会直接管理国营工交企业,经委由行政机构逐步变成既是组织工交生产的管理机构,又是相互独立的经济组织,用经济办法统一管理全县地方国营工业的人财物和产供销。
1979年4月,韶关地委在清远县召开了全区企业管理经验交流会,清远县工业体制改革受到了地委支持。8月,在全省工交增产节约会议上,广东省委肯定了清远县的做法,并决定在全省县属工业企业试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
“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的出台,加上清远县理顺经济管理体制,解开了束缚在企业身上的绳子,这双重作用如同清远工业发展的催化剂,刺激了清远县经济的飞速发展。1979年,清远全县17个厂盈利425万元,比上年增长两倍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清远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