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产”并驾齐驱协同发展强劲
时值8月,清新区处处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滚滚热潮,项目建设正酣。
关注一产,清新区晚稻播种工作全面推进,进一步守牢守好粮食安全底线;聚焦二产,清花高速有序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发力三产,清新旅游亮相第十一届澳门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其丰厚的生态文化和独特的山水风光吸引了当地民众及各国游客驻足观赏交流,好评如潮。
根据日前召开清新区委八届五次全会(下称“全会”),今年上半年,清新区经济运行总体企稳向好,全区完成生产总值144.9亿元,同比增长3.4%。接下来,清新区将进一步做好总结和提升工作,“以更大魄力担起‘再造一个新清新’的光荣使命,以更实举措推进‘四个清新’建设,以更优作风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干出好业绩、闯出新天地。”
以梦为马,清新区的信心底气何在?今年以来,清新区以推动“百千万工程”为契机,深入开展“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攻坚年”工作,把产业培育作为重要突破口,全力拼经济、拼项目、拼发展、拼环境,推动各类产业齐头并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不断丰富“四个清新”建设生动实践,全区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走进石潭镇联滘村,一座工厂化育秧中心让人耳目一新。内设20组循环立体运动式育秧设备,工人把秧盘有序放到设备上,链条缓慢带动秧盘循环转动,在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悉心照料”下,小小的秧苗正茁壮生长。
“从播种到催芽、育秧,都可以在中心里完成。每组设备一次可以育150亩秧苗。”清远市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经营部负责人徐树介绍,工厂化育秧能根据天气变化,通过系统实时调整大棚内的温度、湿度等,让秧苗受热均匀、湿度适宜、光照充足,从而提高育秧效率和秧苗成活率,并节约水稻种植的用地空间和人工成本。
依靠该中心,育秧得以告别“看天吃饭”,农民增收有保障正在成为现实,这一喜人变化为清新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添上生动一笔。
清新是清远的农业大区,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今年以来,清远市提出以“四个狠抓”的扎实举措,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步步为赢,其中一个举措即狠抓“百千万工程”,做强做大清远市五大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工业思维、系统思维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全面提升农业产业质量效益,带动农民持续增收,成为清新区从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跨越、为全市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题中之义、应有之举。
为此,清新区提出“2420”具体举措,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以清远鸡、桂花鱼两大重点产业为突破口,着力打造清远鸡、桂花鱼、丝苗米、南药等优势产业集群,助力清远市五大百亿农业产业建设。
以发展丝苗米产业为例,清新区通过积极推动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双季稻试点轮作项目,稳步增加丝苗米优质品种的种植面积,实现丝苗米的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全区早造完成后水稻播种面积16.4万亩,其中丝苗米播种面积约14.73万亩。
在此基础上,清新区大力支持丝苗米现代化加工、烘干、仓储、集中育秧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丝苗米产业现代化发展。目前清新区具备较强加工能力的企业有8家,拥有丝苗米加工生产线万吨;精深加工生产线万吨;具备烘干能力的企业有7家,日烘干能力达726吨。
在产业园建设方面,随着广东省丝苗米跨县集群产业园(清远市)总部落户敲定,多个丝苗米项目在清新区抢滩落地。清新区顺势而为、乘势而上,高标准打造清远丝苗米总部基地。通过联动辖区多家主营丝苗米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的龙头(集团)企业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基地,在山塘镇打造集仓储、加工、研发等于一体的清远丝苗米全产业链核心展示区,全面提升丝苗米加工水平,延长丝苗米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产值。
田间“一粒米”串起产业“一条链”的产业发展模式雏形出现。坚持用工业化思维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在清新区,还有更多的“一只鸡”“一条鱼”“一棵南药”的“土特产”大文章正在书写。
全会还部署,接下来清新区将进一步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狠抓粮食等重要稳产保供。扶优培强清新山茶、竹笋、鹰嘴桃等特色产业。聚焦“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预制菜、数宇农业等业态,加快推进预制菜、乌鬃鹅两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申报建设工作。深入推进品牌化建设,加大“三品一标”农产品申报力度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走进敏实集团清远厂区位于广东清远经济开发区(下称“经开区”)太平片区的一个生产车间,机器轰鸣作响,工人娴熟操作,经过加工制作的玻璃纤维摇身一变成为新能源汽车实现“轻量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井然有序地在生产线上吞吐而出。
这是企业汽车轻量化项目的试产现场,以玻璃纤维为主要原材料的轻量化汽车零部件有望在9月中旬实现大规模量产,标志着清新区乃至清远市在该行业轻量化技术应用再上新台阶。
轻量化是汽车发展的大势所趋,而产业的“车轮”将驶往何方?在清新区,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企业和地方正由此上演着一场“双向奔赴”。
今年5月,清远市被确定为广东省重点支持建设的承接产业有序转移的主平台之一,其中位于清新的经开区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更好承接产业有序转移,清新区聚焦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首选地目标,重点抓好经开区提级赋能,积极探索“湾区总部+清新基地”“湾区研发+清新制造”等“飞地经济”发展模式。
依托龙湾电镀表面处理基地和中信环境漂染基地等特色载体平台,抢抓新一轮对口帮扶协作以及清远市承接广州中大纺织服装商圈产业转移等重大机遇,积极承接珠三角制鞋、纺织等产业项目转移。同时,充分发挥现有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依托敏实、金钟等现有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积极承接珠三角汽车整车配套零部件产业项目转移,推动先进产业集群发展。数据统计,今年以来,经开区共承接转移项目8个,协议总投资达8.9亿元。
对清远厂区来说,正是依托“湾区研发+清新制造”的发展模式,得以突破多项“卡脖子”关键技术,一举成为清新区乃至清远市内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零部件生产的“领头羊”。
“由总部牵头,我们共同参与研发,然后根据订单的分布,分配厂区进行生产。一方面可以降低研发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快速带动提高厂区研发水平。”作为多年的从业者,清远敏实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运营高级经理杜俊表示,清新区具有深化广清“双向飞地”合作的天然优势,处在环湾区的头部圈层,经开区等工业园区配套设施良好,已吸引上下游企业分布集聚,企业对当地发展充满信心。“更重要的是营商环境优良,我们反映的问题,职能部门或者属地政府都会积极回应并协调解决。”据悉,在清新区的全新厂房已经成形,预计未来会有电池盒项目在当地投产,并计划新建专家楼、新增一个研发中心。
而为了让这场奔赴更加美好,清新区还将在“硬件”“软件”上多方发力。
在平台建设方面,加快推动“经开区”2.0建设,抓好标准化厂房建设,推进水电路气等设施升级改造;注重优化“一区三园”规划布局,谋划打造禾云片区消防新材料和循环经济产业园及太平片区现代纺织产业园、先进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三个特色园区,切实以特色产业载体促进项目加快集聚。
在营商环境优化方面,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拓展政企沟通协商平台和渠道,扎实推进企业项目全周期跟踪服务,精准对接企业融资、人才、用工、用电等发展要素需求,持续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展望未来,全会明确提出,下大力气做强县域经济,切实提升支柱产业链韧性,全面落实“产业链牵头人”制度,围绕辖区链主企业,多措并举补链、延链、强链、升链,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加快培育制鞋、食品加工、“三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以及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两个五十亿级”产业链。
不只是上述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清新区还着力开辟经济发展新领域,培育发展楼宇经济、服务经济、数字经济等业态,依托百度数字标注基地、腾讯云计算中心等现有大数据产业基础,发展壮大产业;补齐商贸服务业短板,打造以骏誉大厦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基地,培育特色街区、商贸综合体,做强“夜市经济”,打造本地消费品牌。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传统优势产业“推陈出新”、新兴产业“新中求进”、未来产业实现“零的突破”,一张产业集聚的线路图在清新大地愈发清晰,清新区产业承接转移的能力也将实现进一步提升突破,地方和企业发展迎来“双赢共享”。
乡村游、生态游、红色游“多点开花”
“绿水青山环绕,蓝天白云笼罩。”这是来自周边游客对浸潭镇的初印象。浸潭镇是典型喀斯特地貌,连片沃土、群山环抱、山村相依,稻田风光秀丽,滨江河水从圩镇缓缓穿过,孕育了当地独特的乡土风情与历史人文。
坐落在清新区的西北端,“山水秀丽和美浸潭”示范带总长度约17.3公里,以107国道为依托,统筹整合乡村风貌、人文历史、特色产业、旅游景观等资源,串联留良洞村、白花塱村、六甲洞村等5个村委会和浸潭社区,一幅风景美、旅游旺、产业兴的美好图景正在浸潭大地徐徐展开。
浸潭镇蓬勃发展的乡村游是清新区文旅市场欣欣向荣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清新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四个清新”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动全域旅游资源整合,积极探索“两山”转化的有效路径,主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建设,文旅市场快速回暖发展。2023年上半年经济数据呈现积极向好态势,其间清新区共接待旅游人数98.6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0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9.76%、49.47%。
数据大幅增长的背后,是全区各镇多向发力的结果,“开门稳”“成色优”“活力旺”“创新足”等高质量发展亮点表现突出,为清新区文旅产业的持续增长注入有益增量。
当前,各镇纷纷树立“生态+”“文化+”的新理念,重点聚焦潜力抓挖掘、造精品,激活文化旅游经济发展重要引擎。
山塘镇举办首届“围餐师傅”厨艺竞赛,谋划以鲜味出圈,引燃文旅市场;龙颈镇以龙舟为媒,举办“龙”情厚意“颈”渡中宿2023年龙舟赛,上演“速度与激情”,全力打造宜居宜商宜业宜游现代化“标杆镇”;石潭镇探索“研学+”新模式,推动绿水青山“价值”“颜值”双提升;太平镇开设秦皇山革命根据地“红色课堂”,已吸引超1000批8万人次党员群众参观学习,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纵观清新区文旅市场,乡村游、生态游、红色游“多点开花”,全域旅游精彩纷呈。
加快文旅高质量发展正当其时。全会明确,要探索生态价值有效转化路径,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主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建设,大力培育“N+文旅”全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多措并举提升清新旅游整体竞争力,高质量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目的地。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清新区全力推动古龙峡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工作。早在今年初,就把有关事项写入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并在有关会议明确提出,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进一步举全区之力、集全区之智,全力推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加大景区保护建设力度,丰富旅游产业元素,完善功能设施,规范经营管理,优化旅游环境,以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同时,加快打造“‘2+4’清新六品”业态品牌体系,助推;大力发展文旅假日经济、“夜经济”、露营经济,充分释放旅游带动消费潜力;坚持以品牌引领乡村旅游发展,推广“乡村+非遗”“乡村+节庆”“乡村+文创”“乡村+演艺”“乡村+游乐”“餐饮+精品住宿+深度体验”等乡村文旅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红色研学旅游,继续挖掘太平秦皇山、五星庙仔岗等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值得一提的是,清新结合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积极开发具有个性特色的乡村民宿、乡村旅游点等旅游产业带,提高产业品质和文旅消费水平。截至2023年6月,全区备案登记的民宿有118家,建成乡村旅游点7个,精品民宿19家,打造5条旅游精品线路。今年五一期间,清新5天累计接待游客22万人次,旅游收入1.54亿元;有居民宿、大角禾场小清新民宿、三季稻民宿等精品民宿订房率九成以上,备受大湾区游客及本地市民青睐。
昔日“老旧房”,蝶变成精致优雅的乡村民宿。这样的变化在清新区三坑镇时常上演。
据悉,自三坑镇“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挂牌实体化运作以来,该镇立足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认真谋划,精心组织,奋力蹚出“百千万工程”的三坑新路,加快打造“国际温泉小镇”。
其中,充分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打造特色温泉民宿,就是三坑镇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有力尝试,不仅活跃了当地经济,还带动了一大批村民实现“家门口”创业就业。
三坑镇位于清新区的清西平原,拥有生态、农业和温泉的资源优势,抓住用好“百千万工程”的重大战略机遇,实现高质量的跨越式发展,三坑镇有条件、有基础、有特色。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三坑镇注重规划引领,在深入各村开展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全面梳理制约镇域经济发展的堵点、痛点和难点,切实做好全局统筹,制定了“国际温泉小镇”发展蓝图。
针对部分农村房屋闲置甚至是“空心村”等情况,三坑镇组织对农村闲置用地和闲置房屋进行全面深入的摸底调查,并登记造册。摸清底数后,三坑镇充分挖掘生态、农业和温泉资源优势,规划了“北片温泉休闲旅游区”和“南片城镇商贸宜居区”两大核心及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定下了后续发展方向。
此后,该镇多次开展入户政策宣传,听取群众意见,鼓励和引导村小组和村民利用农村闲置用地发展乡村民宿经济,通过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开办乡村民宿。同时,三坑还着力培育差异化主题民宿,以蕞大诚意、蕞大范围、蕞大力度开展民宿招商,助力产业发展。
数据统计,近年来,三坑镇盘活旧资产(土地)700多亩,引进新业态项目10余个,总投资约3亿元,发展出多种民宿经营模式,让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焕发出新的生机。
——活化“空心村”,开发乡村民宿。米墅稻田野舍就是该镇“空心村激活”的一个示范项目,通过承接清新温矿泉旅游度假区闲置地块和租用岗边一村旧村庄集体建设用地及村民空置的旧房屋、宅基地开发民宿,为村集体带来每年约20万元的经济收入,为村民带来了每年每亩2500元的房屋、宅基地租赁收入。
——盘活闲置校舍,发展乡村民宿。据悉,葵背橄榄泉温泉民宿原为葵背小学旧教学楼,荒置近10年。该项目通过租赁有关地块,打造成一所集现代酒店建筑风格和乡村民宿风格于一体的特色民宿酒店,为当地群众提供了50人的就业岗位,增加了群众收入。
——利用自有宅基地,经营乡村民宿。止林温泉度假民宿是由当地村民在自有旧居和院子的基础上开发建设的民宿项目,三季稻民宿则是由当地一对青年夫妻利用自有宅基地建成的二层楼房及房屋后小菜园改造而成,颇有特色。这些利用自有住房进行改造民宿的模式,成功把房产变成资产,让村民当上了老板,也有效带动周边村民就近就业。
发展民宿旅游产业,土地、政策、配套设施等是不可或缺的资源要素。为此,三坑镇主动作为,多管齐下为民宿旅游发展保驾护航。
一方面,三坑镇做好风险兜底工作。为消除村民对土地流转问题的疑虑,三坑镇由镇属经济发展公司与村集体签订土地租用合同,并先行垫付租金,待具体项目引进后,再由政府与其签订土地租赁合同,确保理好“土地账”。
另一方面,三坑镇加强规范管理。根据上级单位关于民宿管理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文件精神,三坑镇采取集中统一供应和管理温泉水的管理办法,加快推动形成镇域旅游产业联盟,搭建行业交流平台等,有效避免温泉等旅游资源的无序开发,实现民宿行业规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三坑镇还大力完善配套设施。全面启动温矿泉旅游综合发展区基础设施建设、圩镇老旧区改造、圩镇改造等项目建设,重点推进温泉片区及圩镇范围“路网升级改造”“建筑风貌管控”“三线亿元完成温泉核心区漫水河两岸堤围提升改造及景观打造,完成全镇14个行政村283个村小组人居环境整治,满足全镇经济发展和外商投资需要,不断释放三坑镇区位优势潜能,加快推动镇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由清远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