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转型发展蓄动力产城融合惠民生泗泾镇全力绘就“科创绿洲、活力古镇、宜居新城”崭新篇章
转型发展积蓄增长新动能、旧城改造增进民生福祉、生态环境提升绘就美丽泗泾……过去十年,是泗泾镇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十年。
泗泾镇科创产业轴、宜居生活轴两大发展轴形态初显,水乡生态休闲带体验功能基本形成,古镇特色板块、轨交综合板块、智能双创板块、城镇生活板块等功能显著提升,形成了以高端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根本、现代服务业为重要保障的发展格局。
十年来,泗泾镇持续聚焦“一个目标、三大举措”战略布局,对标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松江枢纽、松江新城建设“三张王牌”,秉持新发展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聚焦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人文优势,唯实唯干、拼搏奋进,全力绘就“科创绿洲、活力古镇、宜居新城”崭新篇章。
转型发展蓄动能,以“智”为核强发展
连接上海市区与松江新城的轨交9号线从泗泾镇穿境而过。依靠优越的区位优势,泗泾镇曾一度成为房地产开发的热土,高地价、大开发带来了高额税收,2012年至2017年,房地产税收均占全镇地方财政收入一半以上,2016年甚至达到了78.2%。靠房地产发展不可持续,然而,“转型”二字谈何容易,空间少、业态低、产出少、布点散……重重困难横亘在泗泾镇面前。
即便如此,泗泾镇仍旧大刀阔斧谋求转型发展。结合“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泗泾镇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和水环境综合治理为契机,整治关闭了泗泾钢材城、万春园市场、南方物流堆场、大济仓储等市场,淘汰关停182家“三高一低”企业,清退拆除82家无证企业,清除低端业态,腾出厂房38万平方米。同时,泗泾镇推进工业区二次开发利用,手拉手汽车港、金地威新、红虹木业、交科医疗健康产业园、食品产业园等一批项目成功转型升级。国际食品城、华电、白马等园区也完成从低端业态集聚区到人工智能产业园区的华丽蝶变。
在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的布局中,泗泾镇大力发展以“智”为核的特色产业,主动对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积蓄发展新动能。移远通信、国科G60数字智能产业园、长三角G60山高科创谷、三旺奇通等一批重大项目和头部企业纷纷落户泗泾。专攻5G通讯测试和超算的上海创远仪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入驻空置的11万平方米凯富科创园区,国家级G60商用密码产业基地、中电科松江信息技术创新产业园等一批重大平台集聚,共同打造长三角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应用示范基地。
此外,辅仁药业医药研发板块及集团全球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和全球销售中心落户泗泾镇,主体公司也设于此。
以创新型经济引领“五型经济”发展,泗泾镇原创科研成果捷报频传。目前,全镇共有上市(挂牌)企业25家、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1家、高新技术企业136家、企业技术中心11家、科技小巨人企业3家、专精特新企业21家。其中,创远仪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拥有市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10项。此外,泗泾镇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4家企业参与4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泗泾镇企业创新活力不断释放。上海交科众创园荣获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双称号;柯马(上海)工程有限公司成为亚太地区总部,入选工信部第三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名单。
十年间,泗泾镇始终秉持新发展理念,生态环境日益向好。近年来,泗泾镇狠抓中小河道三级“河长制”,完成44条(段)40公里河道整治,对11公里共15.6万平方米的河道实施生态修复,全面消除河道黑臭现象。同时,泗泾镇抓实“林长制”工作,加大增绿补绿,累计新建绿地7.5万平方米,补种绿化近19万平方米,复耕农田588亩,实施全区头部家镇级生态廊道项目建设,累计建设406.9亩生态廊道和596亩生态公益林。
其中,泗泾塘河道整治(一期)工程经过一年多的改造提升,一改往日滩涂模样,完成蜕变。5.4万平方米的泗滨绿地与泗泾塘水绿交融,成为居民休闲的好去处。眼下,泗滨绿地正在布设夜间灯光,泗泾塘河道整治(二期)工程也将于近期开工。
近几年镇内生活配套设施日趋完备。在泗凯路路段,2020年建成开放的“一院三中心”将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资源送到了居民家门口:新凯敬老院启用,养老床位数由2015年底的40张增加到1110张;泗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中心科室配备完整,为居民们提供综合型医疗就诊服务;新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拥有可容纳350人的现代化剧场,兼具科技路演功能;新凯体育中心共4000平方米,配有篮球场、羽毛球场等空间,供市民使用。此外,三湘商业广场、保利悦活荟、汇泾商业广场、宝乐汇等大型商场相继开放,进一步丰富了居民的购物选择,打造更为便捷的15分钟生活圈。
千年古镇是泗泾独有的文化积淀,也是蕞悠长的乡愁。泗泾古镇风貌区面积达15.52公顷,于2005年被命名为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2014年被列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其中下塘村是古镇的核心区域,下塘村传统建筑群落沿泗泾塘、北张泾等水系布局,形成较为典型的江南水乡传统建筑风貌,村镇整体格局保存完好,是一个具有传统风貌特色、具有较高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区域,史量才、马相伯、闻宥等都曾居于此。风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有国家级非遗十锦细锣鼓和市、区两级非遗松江皮影戏、阿六汤圆、广利粽子等。
2017年5月,泗泾全面启动古镇保护与更新利用工作。目前,史量才故居和马相伯故居已完成修缮并对外开放,并成为市、区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另有一批文保建筑完成修缮并将进一步活化利用,文化路、下塘街和开江中路等一批老街区焕新颜。
如今,古镇样板段已见雏形。步入下塘街区,安方塔园映入眼帘,经过景观提升后的塔园已成为独具江南庭院风格的市民休闲公园。往里走,“三宅又一生”(程氏宅、管氏宅、孙士林宅)吸引游客驻足观赏,曾被市文物局作为文物建筑焕发新生案例报送国家文物局。2019年7月,新华书店文旅类实体门店——“南村映雪”在修复后的管氏宅里开门营业。同时,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创教学基地先后入驻管氏宅。2020年下半年,由吴门琴派领衔打造的古琴文化艺术馆“松风听音”、小林漫画“等一朵花开”阅读艺术空间、茶文化研究中心和乡音茶馆“月栖华明”相继入驻蒋氏宅、丁氏宅、程氏宅,与“南村映雪”形成“风花雪月”四个网红打卡地。
眼下,宝伦堂修缮已经临近尾声,周坤生宅、盛树松宅等文保建筑修缮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蔡氏宅、薄氏宅、花长盛宅等已纳入修缮计划。今年年底,下塘风貌区样板段将在众人的期待中揭开神秘面纱。
版权声明:本文由清远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